姜奇平:云是濕的
從組織的角度看云計算,會看出什么新東西?
組織有兩類,一類是政府,一類是企業。云計算使IT對于它們來說,變成濕的。
首先說一說為什么云計算使IT對政府來說變濕。
今年2月,美國CIO委員會發布了《聯邦云計算戰略》,提出“云優先”策略,推動聯邦IT向云計算遷移,向云計算服務轉變。
“云優先”策略有許多看點,例如提出利用“輕技術”(lighttechnology)整合數據中心,例如提出美國政府IT預算的25%(也就是200億美元)將用于云計算應用上。
不過,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將IT從資產定義為服務。過去IT主要被視為硬件、軟件,現在則被主要視為服務。這是一個大的轉變。服務提供的就是濕件。所以說IT變濕了。
云計算條件下的服務,會給政府帶來什么樣的改變呢?
過去講,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但這種服務,以往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抗珓諉T個人提供服務,例如靠公務員的一張嘴,兩條腿,這可以說是服務上的小生產。
服務轉向云計算,可以想見會有IaaS、PaaS和SaaS等出現,相當于為服務提供了基礎設施,“廠房”(平臺)和“設備”(軟件)。服務由此有望從赤手空拳的小生產,一步邁進有生產資料武裝的大生產的門檻。
這對我國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美國的服務,已經進入大生產;我國的服務,如果仍然停留在人工服務和小生產的階段,就難以適應發展變化帶來的新要求。
好消息是,我國許多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探索在WEB2.0時代推進電子政務的新做法,許多政府網絡,在服務功能上正在加強。例如廣州的政府網站,就在積極探索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如果能跟上云計算的潮流,我國電子政務就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其次說一說為什么云計算使IT對企業來說變濕。
我寫序推薦過《未來是濕的》、《濕營銷》等書,濕對企業來說,是一種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是指自組織、自協調這種類似生物有機體的特征。
云計算的濕,在這里主要是指商業生態系統這個意義上的濕。生態是濕的,云計算因為生態化而變濕。這說得過去。
IDG和CA最近聯合發布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談“云計算下IT扮演新角色”。其中一個主要觀點是,IT角色逐漸轉變為供應鏈。
這個供應鏈,就是企業所處的商業生態系統。以往的IT,更多專注于本身企業,兩耳不聞窗外事。而現在,幾乎一半(48%)的CIO,“越來越多地將IT作為供應鏈管理”,兩眼盯著外面去了。
正如報告指出的:“當應用、基礎設施甚至業務流程都遷移到云上后,IT組織能夠成為更有效的供應鏈管理者,這將使IT居于業務成長驅動器的地位,對公司業務產生價值?!?/p>
想一想吧,越來越多的IT組織將成為像阿里巴巴那樣的供應鏈管理者,整個供應鏈都上了云,變成濕的生態系統。這一旦實現,那些處于端的位置的增值業務商(例如店主),就可以集中精力于自己所長的邊際投入業務,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增值效果。
當然,這份報告也有盲區。例如,除了供應鏈外,價值鏈也是可以用云打濕的。將縱向供應鏈與橫向價值鏈組合起來,正好是《開放性成長》所提及的價值網絡。這樣比較全面。再比如,企業之間的SNS,也是濕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包括了濕營銷,職場服務,以及更多。LinkedIn就是最近因為濕而上市的。
最后,指出一個細節,在美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提及向云的遷移。這令人想起大雁向濕潤的南方遷移的畫面,我們什么時候動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