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區立足區情實際,搶抓新型風光電儲等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把優化產業營商環境作為破局的關鍵點,以“鏈式思維”抓發展,著力營造有利于綠電行業集聚的產業發展環境。

  一、強化要素保障,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

  一是完善人才配套設施。在具有相對完備新能源產業體系優勢的中旺鎮,建設1平方公里生活配套區,投資2.3億元建設藍白領公寓。結合生活配套區規劃,探索引入中旺職業學校項目、高端人才創業中心、陽光步道、青靜黃水上旅游觀光帶、新能源示范使用場景等配套項目,逐步打造靜海區東南部產業新城。二是完善綠電行業就業服務體系。作為2025年靜海區10項民心工程之一,靜海區在綠電項目集中的中旺鎮設立了兩個“津彩e就業”服務驛站,創新“黨建+就業”服務模式,設置政策咨詢、招工登記、職工服務、直播帶崗、自助服務等窗口和功能區,服務園區內百余家企業和近4000名職工,結合綠電行業就業人員和用工主體需求,強化就業幫扶,打通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為企業和周邊區域求職者提供咨詢、招聘等全方位服務,助力解決企業用工難題,促進綠電行業高質量就業。三是保障重大項目用地需求。根據落戶項目的體量,差異化安排發展空間。中核集團下屬新華電力溝渠光伏發電升壓站項目預計總投資4.6億元,達產后預計年銷售收入1.2億元,年繳稅收1380萬元。針對該項目暫無建設用地可用的現狀,靜海區以盤活閑置地塊為突破口,推動新華電力公司通過法拍盤活閑置土地,幫助項目成功落地。截至目前,該項目升壓站運維控制中心、配電裝置樓等單體建筑主體施工已全部完成。

  二、優化提升服務,當好服務企業“排頭兵”

  一是提供“套餐服務”。2025年3月,進一步完善了《靜海區推進戶用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備案管理辦法》,通過部門聯動服務,及時公布全區分布式光伏電源接入電網承載力結果,并組織項目單位開展申報并網培訓,實施分類備案管理,為光電項目提供套餐制服務,引導光伏項目有序發展。二是開展“定制服務”。按照“清單制+告知承諾制”的改革要求,在優化審批流程及壓縮審批時限上下足功夫,與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建立綠電投資建設項目“窗口+專班+一線”的“定制化”服務模式,開辟綠色通道,在政務服務大廳設置“并聯審批”專區,企業只需提交一次材料,各部門同步辦理,“一家牽頭、并聯審批、限時辦結”,實現全市首個風電項目5個工作日“拿地即開工,再創靜海服務的加速度”。三是完善幫辦代辦服務。建立綠電項目“專人負責、隊員協作、通盤協調”的代辦服務,指導企業逐環節有序辦理審批手續,打造“一項目一流程一清單”特色,做到“靠前服務+主動出擊+領辦幫辦代辦”。

  三、狠抓平臺建設,打造產業承載“強引擎”

  一是開展全生命周期服務。一方面,集成數據,實現備案、環評、用地等4項審批“一表申請、并聯審批”,審批時限壓縮25%。另一方面,促進綠電產業鏈精準供需對接,實現產業鏈企業一企一戶的定制化服務,及時將惠企政策送至企業,對企業出現的難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二是創新“靜心監管”服務。在“靜心辦”服務平臺搭建“靜心監管”服務模塊,提高對綠電行業的行政執法規范性和透明度,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對納入“靜心監管”試點企業名單的綠能產業企業,除被投訴舉報、轉辦交辦案件線索、專項檢查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原則上不主動實施現場檢查。三是搭建問題解決新平臺。制定屬地管家+專業管家+協調管家三級包聯服務體系的運行機制,運用“線上+線下”“主動+被動”的服務模式,建立從收集、解決到反饋的全鏈條機制,進一步打通政企溝通壁壘,助力綠電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營商環境、數字政府、數字經濟、低空經濟、民營經濟、產業發展、數字企業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