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既是國家發展戰略性資源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也是關乎百姓生活的重要一環。

  截至2024年6月,我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2.9件,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預期目標;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442.5萬件;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提升至82.04分,連創新高……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在29日召開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了我國知識產權領域最新“成績單”。

  有效賦能經濟創新發展——

  高校和科研機構相關科研成果不是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賞”,要從“書架”走上“貨架”。

  通過深入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今年上半年,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讓許可次數同比增長22.2%,一批高價值專利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產業場景中加速落地。今年1至5月,知識產權使用費進出口總額達1800億元,同比增長14.1%,讓專利真正“用起來”。

  助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探索建設支撐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也是當下發展的一道“必答題”。

  我國近年來深入推進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構建,全國已有17個省市開展試點,便利數據要素流通利用。推進25個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累計批復建設115家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

  “保護行不行,數據來比評”。當下,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提升至82.04分,連創新高。

  拓展高水平對外開放——

  知識產權事業想要“更上一層樓”,就要全方位拓展國際合作。我國深度參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框架下的全球知識產權治理,成功加入馬拉喀什條約,持續深化中美歐日韓、金磚國家等機制性交流。

  截至今年6月,國外在華有效發明專利和有效注冊商標量分別達91.9萬件和213.5萬件,保持穩定增長。此外還實現了244個中歐地理標志產品互認互保,完成第二批350個產品清單公示,密切了中歐經貿關系。

  從存量專利的“盤點”轉向“盤活”——

  存量專利如何煥發活力?要在“轉”字上做文章,在“活”字上見實效。截至今年6月,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已經完成85萬件存量發明專利的盤點工作,總體進度已超95%。

  “家底”已近“摸清摸透”,國家知識產權局下一步將從“盤點”轉向“盤活”,聚焦專利產業化,釋放專利的市場價值,增強企業競爭力,塑造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營商環境、政務服務、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據治理、數據要素×專業服務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資源目錄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數據智能評估系統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城市、政府和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