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唐山市行政審批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跟大勢、緊扣大局,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按照省委書記倪岳峰提出的持續優化市場環境、政務環境、金融環境、法治環境、信用環境等五大環境的具體要求,科學部署、狠抓落實,全面助力唐山高質量發展。

  一、下好改革創新“先手棋”,推動市場主體活力持續迸發。一是簡政放權,提供“源頭水”。以縣域經濟建設需求為引領,采取市級“端菜”與縣級“點菜”相結合的形式,積極穩妥向縣(市、區)下放市級政務服務事項審批權限231項,160項服務事項入鄉、34項服務事項入村,為基層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二是流程再造,繪制“參考圖”。制定出臺《唐山市行政審批局關于進一步規范審批流程的實施辦法(試行)》和《唐山市行政審批局“一事一權”清單》,對487項審批事項實施了流程再造,優化運行模式,明晰職責權限,嚴格照單履職,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三是全域通辦,激發“活力值”。打破地域限制,大力推進企業開辦“一網通辦”和“全市域通辦”,拓寬辦理渠道,提高開辦效率,實現“就近申請快捷辦、線上線下均可辦、配套服務打包辦、政府買單免費辦”。今年以來,全市新增市場主體6萬余戶。四是一件事一次辦,服務“全周期”。推動企業開辦等5項企業政務服務事項和新生兒出生等8項個人政務服務事項“一件事一次辦”,組織相關市直單位和各縣(市、區)分別建立了聯辦機制并編制完成辦事指南,13個政務服務“一件事一次辦”已全部上線并開展試運行。

  二、扭住項目建設“牛鼻子”,推動經濟社會穩步發展。一是全面實行“拿地即開工”審批改革。印發《唐山市社會投資新建工業項目“拿地即開工”審批改革實施方案》,企業取得土地手續當天即可一次性拿到立項等全套開工手續,申報材料精簡60%,節約跨度用時2個月以上,全市共有317個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二是探索實施“承諾即開工”審批改革。印發《關于推行“承諾制”,深化“拿地即開工”改革實施方案(試行)》,企業只需簽訂承諾書即可直接取得規劃、開槽施工許可等開工手續,全市已有47個項目實現“承諾即開工”。三是創新試行“分階段核發施工許可”。印發《關于提速工程建設項目取得施工許可若干措施》,針對已完成工程設計方案審查、尚未完成全套施工圖設計及圖紙審查的一般房屋建筑工程項目,實行開槽、地下基礎及地上工程分階段核發施工許可,推動項目早開工、早落地。四是率先運行“政府委托評估評價”。印發《關于切實減輕園區企業辦理工程建設項目評估評價事項負擔的實施方案》,將水土保持評估等原由企業自行出資編制的10項評估評價報告,由政府部門統一委托實施并承擔相應費用,平均可為每個項目節省報告編制資金10-20萬元,既減輕了企業負擔,又提高了審批效率。

  三、打通數字政務“高速路”,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全面激活。一是網上服務全覆蓋。全市43個市直部門、19個縣(市、區)、228個鄉鎮(街道)全部入駐市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1325個市級事項、21805個縣級事項、125988個鄉村級事項實現網上可查、可辦,市縣鄉村四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動態可辦率全部達到100%。二是掌上辦事更便捷。依托“冀時辦”APP平臺,開通唐山地方頻道,將318個便民應用接入“冀時辦”APP。同時,創新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幸福唐山”APP并上線運行,匯聚了37個部門、9大類、253項服務,注冊用戶數已達130萬,實現便民服務事項“掌上辦”。三是自助辦理不打烊。市級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已延伸至鄉村兩級,累計部署省政務服務終端182臺、“一站式服務共享大廳”34臺、建行裕農通2826臺,覆蓋率全省第一。市級政務大廳設立了“365*24”小時自助服務區,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辦事體驗。四是減證便民再升級。啟動業務辦理系統與電子證照制發系統對接,實現新增電子證照與實體證照同步制發,目前,市級368項、縣級6965項政務服務事項的辦事材料已與電子證照建立關聯關系,涉及的95類電子證照已全部實現“免提交”。同時,為推動“減證便民”向“無證利民”升級,我們正在研究起草《唐山市建設“無證明城市”實施方案》,全面開展“無證明”事項梳理,力爭年底前完成建設并建立長效機制,打造覆蓋唐山全域的“無證明城市”。

  四、奏響信用建設“協奏曲”,推動信用唐山迭代升級。一是高位推動,信用建設更“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信用唐山建設工作,市政府連續兩年將“信用唐山”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率先啟動信用立法,以良法促善治,護航“信用唐山”建設行穩致遠。二是強化監管,信用環境更“有形”。歸集各類市場主體信用信息14.9億條,全省領先。強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督促639家相關主體依法退出“黑名單”,市場環境不斷優化。開展全市信用宣傳“七進”系列活動1630余次,全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氛圍日益濃厚。三是搭橋換金,信用信息更“有價”。大力推進融資信用服務工作,32.55萬家企業入駐平臺體系,融資金額達1490.3億元。開發“政采貸”融資平臺,“點對點”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四是爭先創優,信用排名更“有位”。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綜合信用監測排名在全國261個地級市中從2019年初的第164名大幅提升,進入全國第一梯隊,歷史最好成績全國第2名,實現了市政府確定的“保50爭30”的目標任務。遷安、灤州、遵化3個縣級市在全國383個縣級市中全部進入前50名。

  五、樹牢服務至上“風向標”,推動群眾獲得感更可持續。一是開門納諫聽民意。每月定期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座談會,邀請各行業、各領域企業代表談看法、提意見,梳理匯總,整改提升,用實際措施將企業的寶貴意見轉化為抓投資、上項目、促發展的實踐行動,讓企業心無旁騖做實業、抓發展。二是主動作為暖民心。率先開展“政策找人、服務上門”活動,制定出臺108項“政策找人”清單,逐人逐戶篩查,主動兌現,相關經驗全省推廣。創新推出“365*24”等個性化“家人、家事”服務舉措,成立幫辦、領辦隊伍,根據需求分類施策,切實把服務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三是跟蹤評價訪民情。全面推進政務服務“好差評”并強化結果應用,對每一個“非滿意”評價進行調查核實、督促整改和反饋回訪,努力實現“零差評”,切實讓辦事企業和群眾感受到改革的力度、服務的溫度。四是兜底服務解民憂。聚焦企業、群眾在政務服務事項辦理過程中存在的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在市縣鄉三級政務服務機構設立249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實現全覆蓋,并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提升協調能力、拓寬辦理路徑,真正讓群眾辦事“有地找”“有人管”“不求人”。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


責任編輯: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