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綦江區著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以信用助力“放管服”改革,推動行政審批與技術審查適度分離,升級打造審批最簡、流程最優、材料最少、時間最短的綦江版“承諾制審批”,助力全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面提速增效。
一、信用監管,打造“四即”最簡審批流程
為解決項目審批耗時長、手續繁瑣的痛點,暢通審批流程,綦江區積極構建以信用推動政府部門預先服務、應辦事項“同步”“同頻”的新型審批監管機制,打造“洽談即預審-預審即劃線-簽約即立項-立項即供地”的“四即”最簡審批流程,實現“40天拿地,拿地即開工”。一是提前介入,聯合預審。企業在模擬審批專窗,提出模擬審批申請并出具信用承諾書,審批部門在3個工作日內提前介入、預先服務,對擬落地項目開展“聯合預審”。二是流程再造,同步同頻。項目洽談、聯合預審、預劃紅線、方案設計、正式簽約、企業登記、項目備案、土地出讓等手續平行交叉進行,不耽擱、不拖沓、不等待, “同步”“同頻”辦理事項,充分利用土地報批空白期,一般33-45天完成全部審批,節省近90%的時間。三是閉環監管,失信懲戒。綦江區開發建設模擬審批系統支撐網上審批和過程監管,做到全程留痕,可咨詢、可監管、可考核,依法查處不履行承諾和弄虛作假等失信行為。
二、信用依托,建立“承諾制審批”制度
綦江區依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將“告知承諾”“容缺受理”等“承諾制審批”模式深度融入建設項目審批,有效提升審批效率。一是告知承諾,審批做“減法”。以工業投資項目為例,項目獲得土地使用權后,正常審批流程需企業提供10余項材料,但通過告知承諾,企業只需提供施工圖技術咨詢報告和書面承諾書,即同意項目開工。二是容缺審核,受理即辦理。從“材料不齊不能辦”變為“一邊準備材料,一邊受理審核”,明顯壓縮項目前期辦理手續的時限,直接減少企業來回跑的次數和辦事成本,有效助力企業合法、有序地開展項目前期工作。目前,綦江區已在項目立項、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等24個事項提供46項可容缺材料。三是信任審批,加速不放松。審批人員在加速項目審批手續辦理的同時,進一步核查企業所遞交材料的真實性,加強對承諾人信用狀況的事中事后核查,將信用承諾書及履約狀況依法納入市場主體信用記錄。
三、信用建設,實現項目審批大提速
綦江區積極搭建信用審批支撐體系,在服務上做“加法”,在審批上做“減法”,項目審批跑出了加速度。一是信用統籌,提速提質。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的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并建立模擬審批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領導小組政務誠信建設,將公務員廉政記錄、相關違法違紀違約行為記錄等信息納入對應主體誠信檔案。二是合理容錯,鼓勵創新。對在審批改革中出現一般失誤但勤勉盡責、主動挽回損失、消除不良影響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結果發生的有關單位和個人,不作負面評價,依法免除相關責任。
截至目前,綦江區已對固定資產投資規模1億元以上的工業類項目、對推動綦江區高質量發展有重大作用的高科技項目、2000萬元以上的一般政府投資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及其他投資建設項目開展模擬審批。10余個工業投資項目普遍提速3-5個月時間。泰國正大集團40億元生豬養殖加工重大投資項目,從簽約、拿地、辦完所有前期手續到開工建設僅用了33天的時間。下一步,綦江區將繼續擴大承諾制審批事項的覆蓋面,以信用推進減材料、減時限、減流程、減跑動,強化“承諾后監管”,推動告知承諾閉環管理建設,推動“信用+”模擬審批服務,實現極簡辦、極速辦、極優辦,進一步提高企業群眾的便利度和獲得感,全力推進全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