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發改委《2020年國家級新區營商環境評價報告(天津濱海新區)》,濱海新區在18個國家級新區營商環境評價測評中總體評價優秀。18個一級指標中,開辦企業、勞動力市場監管、辦理建筑許可、獲得電力、獲得用水用氣、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中小投資者、跨境貿易、辦理破產、市場監管、政務服務、包容普惠創新等13個指標表現優秀,分別成為各相關指標領域的標桿,有關改革經驗和典型做法可全國借鑒或復制推廣。
一批首創經驗與典型做法得到肯定
國家發改委對濱海新區在優化營商環境建設中形成的一批首創經驗與典型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開辦企業”指標,推進電子營業執照跨領域跨行業應用,放寬小微企業登記經營場所限制;
“登記財產”指標,推進不動產登記“一窗受理”;
“政務服務”指標,上線“濱海新區政務幫辦平臺”,探索實施無人審批、信用審批分級管理;
“包容普惠創新”指標,人才引進、招商引資、創新創業扶持方面突出;
“獲得電力”指標,簡化優化用電報裝流程;
“獲得信貸”指標,搭建“銀證”“銀企”對接平臺,協調多部門共同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保護中小投資者”指標,建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
“市場監管”指標,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
“辦理建筑許可”指標,對社會投資低風險項目簡化辦事流程,推行環評審批最簡告知承諾制;
“獲得用水用氣”指標,精簡用水報裝申請材料,推出用氣報裝“掌上辦”服務;
“跨境貿易”指標,對外公示并動態管理港口收費目錄清單,推進“智慧港口”建設;
“辦理破產”指標,著力提升破產審判專業化水平,建立府院聯動工作機制;
“勞動力市場監管”指標,建立勞動爭議聯動調解機制,開展企業用工余缺調劑工作。
三方面優化營商環境建設
亮眼成績單背后,是濱海新區各部門解放思想轉觀念、心無旁騖抓改革、聚精會神謀發展的結果。記者了解到,新區從三個方面下大力氣,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建設。
一是組織機制不斷健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納入“三考合一”,出臺配套監測評價結果運用辦法,有效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連續兩年抽調年輕干部組建實踐鍛煉培訓班,培養全區營商環境建設“種子選手”;在21個指標牽頭部門加掛營商環境建設室牌子,形成全區營商環境建設一體化工作格局;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聞媒體和企業家中選聘52名營商環境監督員參與監督工作;園區共同締造理事會、產業(人才)聯盟相繼建立,使得營商環境共同締造的良好局面逐漸形成。
二是頂層設計不斷強化。從2018年進行“一制三化”改革,2019年實施營商環境攻堅行動,到2020年印發《濱海新區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規劃三年工作并出臺《2020行動計劃》,再到環境優區戰略和《2021行動計劃》的實施,新區營商環境建設已迭代升級至4.0版。相繼出臺實施“優化政務服務營商環境專項行動方案”,水電氣熱通信類項目、社會投資小型低風險項目審批改革,以及“進一步優化審批服務促進平臺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多行業多維度持續發力,進一步推動營商環境便利化改革進程。
三是指標建設不斷升級。對標北京、上海等標桿城市,出臺《2021行動計劃》30項重點任務、145條具體舉措,目前已經完成了63條。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創新實施投資項目“一套材料”辦審批改革;成立首貸續貸金融服務中心,搭建津心融“政務+金融”融資平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優化退稅流程,壓縮退稅時間。深入推廣“七稅兩費”綜合申報,財產行為稅實行十稅合一簡并申報;進一步降低通關成本,公布天津港口岸收費目錄清單,實行“一站式陽光價格”;加快實施“互聯網+不動產登記”,與稅務、公安、民政、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